
最早提出「效率市場假說」概念的人,就是法國數學物理學家巴楔利耶(Louis Bachelier)。他在1900年的博士論文裡提及市場價格已經整合了所有可取得資訊,因此一定會反應出股票的真正價值。巴楔利耶的理論卻沒有吸引當時學術界的目光,直至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法馬(Eugene Fama)在1965再次提出相關概念時,才得到大眾的關注。 法馬在1991年的論文《效率資本市場II》(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 II)中表示:
我所謂的效率市場假說,簡單地說,指的就是股票價格將充分反映所有可得的資訊。
不過,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桑金教授認為,要讓所有可得的資訊反映在股票價格上,必先符合以下三個條件:
- 所有可獲得的資訊已經傳遞至充分數量的投資人。
- 充分數量的投資人已經處理相關資訊,而且沒有發生任何系統性錯誤。
- 交易相關股票的充分數量投資人,已經把該資訊納入市場價格考量。
在現今資訊科技如此發達的社會,似乎要符合以上三個條件並不難。事實上,麥基爾教授在《漫步華爾街》裡已指出大部分基金經理所掌控的基金都未能超越大市的績效,這就說明「效率市場假說」有一定真實性。遺憾的是,現實上又的確出現巴菲特、彼得.林區這類少數能長期超越大市的投資大師,他們的成功似乎對支持「效率市場假說」的人刮了一巴掌。究竟市場是有效率還是無效率?這個問題在學術界已討論超過半世紀,兩邊陣營都不斷提出新論據來支持己方的理論。我個人認為他們都放錯重點,他們認為市場如果不是「效率市場」,那就一定是「無效率市場」,這種非黑即白的邏輯並不符合現實。現實告訴我們,很多系統都不是二元邏輯,而是模糊邏輯(fuzzy logic)。或許引用南加大電子工程學院教授巴特.柯斯可(Bart Kosko)在其著作《模糊的未來:從社會、科學到晶片中的天堂》(The Fuzzy Future: From Society And Science To Heaven In a Chip)的描述最為貼切:
所謂「模糊」意指介於0% 與 100%之間的灰色地帶。大多數的概念都是模糊的,因為它們沒有明確的界線。159
例如「溫水」與「非溫水」之間,「整齊」與「不整齊」之間,這些概念都是模糊的,它們沒有明確的界線。柯斯可甚至指出模糊邏輯也出現在人類的心智上:
心智不是數位處理器。我們的概念完全是模糊的,而我們的推論方法也是約莫的。
既然人的心智處於模糊邏輯,當投資人得到相同的資訊下,彼此的行為可以相互一致,也可能大相逕庭。回顧桑金教授認提出的三個條件,發達的資訊科技即使能確保第一及第二條件成立,也不能確保第三條件也會同時成立,因為第三條件正牽涉人的心智與行為,究竟投資人在得到資訊後會如何行動(甚至不行動)都是無從判斷。換言之,市場系統本身也是模糊系統,它既不是絕對的「效率市場」,也不是絕對的「無效率市場」,而是介於兩者之間。
文:林江(主力鑽研基金之父約翰.柏格(John C. Bogle)的指數投資及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價值投資策略。秉承投資大師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的普世智慧理念,把跨領域知識應用到投資及生活上。)
本文節錄自《躺著也賺錢 財務自由手冊:從指數投資到價值投資》。本書已於各大書局有售,電子書及直銷同步開放。
直銷:https://seekerpublication.com/購買《躺著也賺錢-財務自由手冊:從指數投資到價/
電子書: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details?id=sfzrDwAAQBAJ (Google Play 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