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浴火--全球不死鳥探秘

華夏文化裡,龍鳳常被相提並論。鳳凰,譯者每把牠譯為Phoenix,此舉常被學者或文化人所抨擊,指這是翻譯之誤。這觀點有商榷餘地嗎?

筆者認為,查中華的鳳凰、希臘神話的不死鳥 ( Phoenix  ) 伊朗神話的Simurgh、印度神話的迦樓羅(Garuda)、佛教的金翅鳥、埃及神話貝努鳥 ( Bennu  ) ,莫不有非常共同的意像:屬火/浴火、太陽、不死。真是如有雷同,豈是巧合。

**本文作者的新作≪異界默示錄 超常傳說解密≫(列宇翔著,ISBN:978-988-79374-0-1)現正於各大書局有售。

文:列宇翔(神秘文化作家)

且看一看主流學界的意見。

「現代人經常犯下將中國的鳳凰與西方不死鳥混淆的錯誤,我們現在對鳳凰的印象,大多用了西方不死鳥(Phoenix)浴火重生的概念,其實兩者之間有極大的差別。歸根究底之下,都是譯名惹的禍,即使是郭沫若先生的《鳳凰涅槃》中,對於譯名方面也存在上述謬誤。近代人在翻譯西洋的典籍時,往往拿中國固有的字彙去套用在外來事物上,而造成這種誤導的結果,由於中國並沒有對不死鳥的概念,於是便取了最接近英文Phoenix的意思,亦即是鳳凰。Phoenix基本上象徵了浴火重生,所以應該譯為「不死鳥」,而中國的鳳凰則是吉祥鳥,充其量只可說具有長壽的特質,而不懂復活,可見兩者存有根本性上的不同點。」(歐靖堃、梁龍威,鳳凰傳說──母題類型及中西鳳凰神話比較 )

不過,筆者認為,查中華的鳳凰、希臘神話的不死鳥 ( Phoenix  ) 伊朗神話的Simurgh、印度神話的迦樓羅(Garuda)、佛教的金翅鳥、埃及神話貝努鳥 ( Bennu  ) ,莫不有非常共同的意像:屬火/浴火、太陽、不死。真是如有雷同,豈是巧合。

鳳凰的原型

先談談我們熟悉的鳳凰吧。世人今天了解的鳳凰形像,已是大雜匯。

《太平御覽》稱鳳凰之形為六像:頭像天,目像日,背像月,翼像風,足像地,尾像緯。

《宋書·符瑞志》則描述為「蛇頭燕頷,龜背鱉腹,鶴頂雞喙,鴻前魚尾,青首駢翼,鷺立而鴛思。」

《爾雅•釋鳥》郭璞注:「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

跟龍一樣,這種糅合多種動物特徵的形象,而是相對後期的產物。

在同一語詞記號下,鳳凰的意義愈演愈複雜。中國學者老是希望找出鳳凰的原型。歷來提出的理論數不勝數,如大鴕鳥、燕子、 孔雀、雉雞等。但實情,於起初,古人根本視祂為一種五彩神鳥。

說文解字:神鳥也。

《山海經.南山經》: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

《山海經.大荒西經》:五彩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

如果從文物的角度看,鳳凰可遠追溯至商朝甚至新石器時代。

距今約6700年的余姚河姆渡文化,出土的象牙骨器上,出現雙鳥紋雕刻,據估計是鳳凰的鳥紋。而在湖南洪江市高廟文化遺址,一個出土白色陶罐上,也發現據認為是中國最古老的鳳凰圖案,距今有7800年歷史。而商代的玉器,也不難見到鳳凰造形。

先民的太陽鳥

商代的古鳳凰,造形均不甚複雜,最大特徵是「戴勝」(頭上有羽飾)。而再遠古的鳳凰鳥紋,最大特色是與太陽一起出現。

在廟底溝文化和大河村文化的出土彩陶,所見的鳳鳥紋,經常出現三種情況:

一、太陽與鳥分離。

二、鳥居日中。

三、鳥的各種分解與日紋重新組合。

中國素有太陽是由「烏」負載、日中有烏的說法,此所謂「陽烏」或「金烏」。有些學者解釋,這是因為炎帝族是以三足鳥、火、太陽為主圖騰,三足鳥後來演變為鳳凰。姑勿論此說真偽,至此我們已得見全球鳳凰的第一條線索:太陽

其實,太陽與鳥的結合,可普遍存在於世界各民族裡,這種鳥一般被稱為「太陽鳥」(Sun-bird或Solarbird)。

例如埃及神話裡,一種名為貝努鳥( Bennu )的神鳥,(多被畫成一隻有著長喙、戴著雙羽飾冠的灰色、紫色、藍色或白色的蒼鷺),牠是太陽神Ra、亞圖姆或歐西里斯的靈魂。

《變形記》作者古羅馬詩人奧維德寫詩道:「不死鳥長大到有足夠的力量時,就會把父母的巢從樹上銜起,帶往埃及的赫利奧波利斯城,放在太陽殿裡。」

浴火之神鳥

第二個重要線索是「」。公元前八世紀末古希臘詩人赫西奧德(Hesiod),他在長詩《神譜》記敘了類似不死鳥的事蹟,並認為不死鳥是同類中碩果僅存的少數,在阿拉伯沙漠生活了六百年之久,臨死前收集木材,用雙翅點火自焚,死而復生。

佛教的金翅鳥,一生以龍為食,體內積蓄毒氣極多,臨死時毒發自焚。肉身燒去後只餘一心,作純青琉璃色。

埃及的貝努鳥,亦會每天從太陽神神廟中,燃燒聖樹的火焰中創造自己。

中華鳳凰亦與火關係密切。

《山海經南山經》:鳳凰,火之精,生丹穴。

《春秋·演禮圖》:鳳,火精。

《春秋·元命苞》:火離為鳳。

《鶡冠子》:鳳鶉火,陽之精也。

鳳凰之不死線索

好了,最後到最關鍵的「不死」了。

伊朗神話的Simurgh,是一種類似孔雀,長著一個狗頭和一副獅爪的神鳥,牠能在火焰中再生並成為不朽。

印度神話的迦樓羅(Garuda)出生時火光沖天,因為從毗濕奴處獲得不喝甘露也永生不死的恩賜。 

貝努鳥每天災燒在聖樹底下,但第二天早晨便會站起來,於自己的灰燼處復活。

而中國的鳳凰呢?誠然,文獻中未見鳳凰擁有不死屬性,但在文物畫像處,我們卻可見到端倪。在漢代畫像中,經常可從西王母身邊見到三足鳥的踪影。又如鄭州出土的「鄭州新通橋漢代畫像空心磚」(註1)中,即見羲和手捧三足鳥立於西王母身旁;徐州漢代畫像石中(註2),有三足鳥為西王母取食的形象。

嫦娥奔月故事裡,后羿千里迢迢取得不死藥,可是靈藥卻遭嬌妻嫦娥盜去。但不知幸還是不幸,嫦娥服藥後,雖然得以飛升離開塵世,卻化為了一只蟾蜍(或說玉兔)。那不死藥的原物主,便是西王母。

敦煌佛教藝術中,日中烏/三足鳥多作展翅狀,與鳳凰類禽鳥混同。南北朝時期的墓葬畫像或佛教造像,如丹陽金王陳村佚名陵出土的南朝日輪畫像磚、河南8縣石佛寺出土的北魏神龜元年田邁造像碑,其三足鳥皆作展翅狀,與金翅鳥的形相近。

學者蕭兵認為,古時的鳳凰已存在不死的雛形。《楚辭.天問》記載:「天式縱橫,陽離爰死。大鳥何鳴,夫焉喪厥體?」(雲天如式縱橫震蕩,太陽中的離鳥怎樣死亡?這只大鳥為甚麼發出嗚聲?它巨大的身軀怎麼可能滅喪?」)他認為此句可見神話中的生死循環觀念,隱藏著鳳凰重生的線索。

順帶一提朱雀。鳳凰起源於古人對風神的崇拜,朱雀則源於先民對天文星象的觀察,兩者本來互不相干。但古人同樣視兩者為「火精」,如東漢《周易參同契》說:「朱雀為火精」,漢代的人已將朱雀與鳳凰二合為一,不時互換來運用。

天雞與迦樓羅

最後再介紹一種「火之鳥」家族的成員--天雞。上古之時,大地的東南方有座桃都山,山上有棵桃都樹,枝葉橫生三千里。樹上有一隻「天雞」,當日出光芒照在天雞身上,牠便會鳴叫,而天下群雞亦會隨之雞啼。桃都樹住有二神,一位名為隆,另一位叫突,祂們以葦索綁鬼驅煞。

天雞別名為「鷖」,身高千里,體型極為龐大,左腳立足大海北面的盡頭,右腳則橫跨大海南面的盡處。牠專門捕食鯨魚,使得北海水流暢順無礙。天雞展翅高飛時,兩翼拍動的聲音如雷如風,驚天動地。(註3)

天雞亦可稱為「玉雞」,牠還有一樣特異功能,便是不怕火燒。有一次趙高使人燒山,所有山雞皆雞飛狗走,唯獨玉雞(另一說是石雞)無懼火燒不走。牠在日出時鳴叫,其啼聲可遠傳至三十里外。(註4)天雞那海洋般龐大的身軀,加上不怕火燒,不禁令人聯想起印度神話中的大鵬金翅鳥(迦樓羅鳥)。

大鵬金翅鳥身長八千由旬,左右翅各長四千由旬。據《大唐西域記》載,舊傳一由旬為四十里,印度國俗為三十里,佛教為十六里。可見金翅鳥何其巨大。而且牠出生時火光衝天,眾神還誤以為是火神阿耆尼發怒,可想而知金翅鳥乃火燒不侵的神鳥。看來,天雞與迦樓羅,定是淵源深厚了。

註1:今藏於鄭州市博物館。

註2:今藏於徐州市博物館。

註3:《太平御覽》引《神異經》:「北海有大鳥,其高千里…左足在海北崕,右足在海南崕…名曰天雞,一名鷖。」

註4:《太平御覽》引《辛氏三秦記》:「太白山南有陳倉山, 山有石與山鶏不別, 趙高燒山, 鶏飛去, 晨鳴山頭, 聲聞三十裏, 或謂是玉鶏。」

用一餐飯價錢支持本文作者新著作:

《異界默示錄 超常傳說解密》

生命的形態、文明的演化、人類的潛能,構成本書的主旋律。這些題材,看似無甚關連,背後卻猶如有一道引力把它們牽扯到一起。傳說、古籍、神話、文物與符號,不約而同暗示一個超乎現今文明的神秘世界。

異種生命活在地球:異形、藍膚人、狼人、巨人,挑戰人類的地位。
錯體文明玩轉歷史:古文明飛機、反重力、月球星門,顛覆你的常識。
異常力量無視物理:巫術、魔法、降頭、巫蠱、超能力,威脅人身的能量。

出版:筆求人工作室有限公司
售價:港幣88元
國際書號(ISBN):978-988-79374-0-1
作者:列宇翔

這張圖片的 alt 屬性值為空,它的檔案名稱為 ch3-13.jpg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