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列宇翔(神秘文化研究者。著作包括《妖獸都市傳說》、《驚世尋謎 屍人檔案》)
兩手伸直前探,兩腳僵直小跳,向著活人的陽氣進擊……如此深入民心的殭屍造形設定,原來並非由電影人百分百原創,而是源自中國民間小說甚或古籍。譬如《聊齋誌異》裡一篇〈屍變〉,就可謂經典的參考著作。
全人類的夢魘
二零一三年港產電影《殭屍》重塑了一個港產片久違了的題材:殭屍。其實死屍作祟,無論古今中外,類近傳說一直存在。中國向來有行屍、跳屍、趕屍的記載;西方也有喪屍或活死人(Zombie)與吸血殭屍(Vampire)的傳聞。對屍體恐懼,似乎與怕鬼一樣,是全人類潛藏心底的夢魘。
你可能以為:這一切只不過是電影情節,現實哪來殭屍?《殭屍先生》是港人熟悉的老餅影片,喪屍Zombie大概自八十、九十年代才活躍於電玩和電影,不折不扣是幻想產物。至於Vampire,近譯為「吸血鬼」,牠擁有超自然力量,晝伏夜出、吸取人血、長生不死,害怕聖水、銀器、蒜頭和十字架,還能與異性談情造愛,根本算不上是「屍」罷?
中西殭屍異同
的確,如果以電影與文學作品的Vampire造形而論,不能與中國殭屍相提並論。但是,這種神通廣大的吸血鬼形象,主要源自愛爾蘭作家Bram Stoker在一八九七年出版的小說《德古拉》(Dracula);而「德古拉」卻取材自東歐民間的屍變傳說。
十八世紀東歐人相傳,如果死者符合特殊條件,如生前為女巫、罪犯或死於自殺,又或死後被黑貓跳過遺體,就可能屍變,死屍會腫脹發紫,口鼻有血跡,頭髮和指甲繼續生長,從墳墓中爬出來襲擊牲畜及人類。最恐佈的是,若人遭屍體噬咬,他死後也將變為吸血殭屍。
無獨有偶,中國殭屍也有非常雷同的特徵和行為。中國殭屍,民間稱為詐屍、炸屍、遊屍或走屍,清代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記載了屍變種類:「殭屍有二:其一新死未殮者,忽跳起搏人;其一久葬不腐者,變形如魑魅,夜或出游,逢人即攫。」古老相傳,若屍體有待殮葬或久死未葬,又受外在刺激如被貓狗接觸,即生屍變。湊巧的是,東歐民間的屍變傳聞,同樣忌諱黑貓跳過遺體,恐致屍變,兩者到底有沒有關聯?
筆者有種想法:若作者們是以民間、村落的「真實事件」加以敍寫,當然不排除有誇大神化之處,但大體來說,這些「故事」的性質,有沒有可能屬於「記錄」,而不是專家口口聲聲的「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