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啤酒廠商嘉士伯響應環保,早年開始研發用「紙製」啤酒樽代替玻璃瓶,以減少地球資源的消耗。
文:塵文吹 (正職營銷,兼職寫字,字作自樂。筆求人工作室特約作者。)
上周,該公司於丹麥公佈了「環保纖維」啤酒樽 (Green Fibre Bottle) 的設計原型,瓶身以可持續木纖維製成。纖維樽可作回收並能夠全面被生物分解,達到減廢、減碳的環保功能。原型將繼續進行技術測試,冀能實現嘉士伯製造無聚合物和100%生物基瓶的目標,盡快推出市場。
其實「環保」概念在香港已經說了幾十年,無奈大多數人都只是「光說不做」,口裡雖喊著要源頭減廢,手裡卻依舊不停製造垃圾。直至近年,在某些連鎖食肆大力宣傳「走塑膠飲管」的措施下,環保氣氛又再熾熱起來。很多企業或品牌紛紛推出「愛地球」的宣傳企劃,令「綠色營銷」(Green Marketing) 瞬間再次成為新噱頭。
綠色營銷不是單靠嗌口號就得,品牌必須付諸實際行動,才能說服顧客。然而,搞綠色營銷向來是吃力不討好的,因為研發新產品或改善現有產品成為環保產品的過程必然會勞民傷財,而且加入環保元素也不一定能令產品大賣,品牌在衡量投資和收益上,面對頗大風險。究竟企業推行綠色營銷是真的愛環境、負社會責任、還是因為環保已經成為大眾推崇的生活態度 (Lifestyle),唯有借其名為品牌形象加分討好顧客,增加銷量?營銷人員要留意的是,在現今新媒體主導的情況下,若其綠色營銷企劃搞得不好,或被揭發只是「假環保」的話,皆有機會引發一場毀滅性奇大的「關公災難」!
其實,想從環保的大潮流中分一杯羹,品牌必須要真心製造、用心經營綠色產品,不可只敷衍了事「綠化」產品的表面,因為綠色營銷並非一味強調自己「減廢」、「走塑」就能輕鬆搞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