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塵文吹 (正職營銷,兼職寫字,字作自樂。筆求人工作室特約作者。)
上周,消委會測試了市面上售賣的易潔鑊,發現賣百餘元的大眾品牌貨與售價逾數千元的名牌貨耐磨程度表現相約,認為價格不一定反映產品質素,提醒消費者不應存有「平嘢無好」的偏見。
這種偏見,可以用決策神經科學中的「極端迴避理論」來解釋。傳統消費者一般都自認精明,以為平貨不好,買貴貨又覺得被欺騙。有調查顯示,在沒有品牌忠誠的情況下,80%人會偏向「價錢中等」的選擇,認為中價貨最抵買!這群人較容易相信各種「營銷推廣活動」,例如價格優惠、綑綁式銷售、代言人或KOL分享等,然後作出購買決定。
因此,品牌變得重要了!同樣是買易潔鑊,選擇花數千元抑或百餘元,兩者的差額,就是品牌的價值。品牌建立形象,有助價格競爭,所以大企業都肯花巨額去打造品牌。但如何令顧客對品牌忠誠,支持產品,持續回購,則是營銷人員每天在苦惱的另一個問題。